工程哲学断想 (上)——做“有知识、有文化、有文明、有智慧”的监理工程师
文/协会副理事长 程志虎
发布时间:2016-04-27 11:40:54编者按: 2012年, 程志虎博士辞去中国船级社实业公司总经理职务, 担任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SB01标总监理工程师。 因为在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上的杰出表现, 2013 年 12月,程志虎被全国总工会授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此文是他总结多年所学与实践经验, 对工程建设所做的哲学思考, 既推心置腹, 又风趣幽默, 专业性思想性俱佳, 多次受邀演讲, 让众多建设者受益匪浅。 受篇幅所限, 本刊进行了一些适当的编辑, 分两次刊发, 愿每一位工程人都能从中受益。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桥梁工程第一线担任总监,受到凤懋润等前辈专家的强烈影响,对工程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结合所从事的工程实践,也积累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与思考。
这些认识与思考,相互之间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甚至是断断续续的,干脆就称之为 “关于工程哲学的断想”吧。它们虽然有一定的哲理,但绝对上升不到哲学研究的理论高度。本着虚心学习的态度,今日将这些 “断想”拿出来与各位交流, 请大家批评指正。
从工程中来,到工程中去
“从工程中来,到工程中去”,是我要谈的第一个“哲学命题”。这个命题,看似平常,却关乎几个很重要的认识论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工程哲学? 工程哲学究竟是什么?
徐匡迪院士在《工程哲学》的代序中,强调指出:“反观人类历史进程,哲学总是在人类社会面临巨大困惑及冲突的时期和环节中得以诞生与发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工程哲学是 21 世纪应运而生的产物,它将使工程界自觉地用哲学思维,来更好地解决工程难题, 促进工程与人文、社会、生态之间的和谐,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
“工程哲学”是架设在哲学和工程之间的一座桥梁, 是哲学家、 工程师、工程管理人员对话的一个平台。其目的是为工程活动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从而把工程做得更好。学习哲学,研究哲学,其目的在于运用哲学。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运用辩证的逻辑思维,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切实指导工程实践活动,是工程哲学研究的最终归宿。
工程哲学从工程中来,当然要回到工程中去。工程师从工程中来,也必然要回到工程中去。如果违背了这一点,你就脱离了工程哲学的范畴,甚至彻底违背了工程哲学。
向成功致敬,向失败学习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 “哲学命题” 。总结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我们更应向失败学习,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否则,我们至少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更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工程中的失败,包括工程中突发的安全质量事故,都是用生命、金钱与时间换来的深刻教训。毋庸置疑,这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然而,人们往往更多地喜欢总结成功的经验,不愿意面对甚至刻意去掩盖失败,这不符合实事求是的辩证法原理。有鉴于此,在我们回首三十年桥梁工程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充分关注这些年来所经历过的失败和教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暂时从工程领域离开一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想必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最权威的电影评奖——美国好莱坞的奥斯卡金像奖,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以评选美国年度最烂影片为目的的金酸莓奖。中国电影从 2009 年开始,也设立了一个类似的年度最差影片奖项:金扫帚奖,企图以电影批判影响电影创造,为鞭策中国电影而设立。
我想提请大家思考,电影界评选“金酸莓奖” 、“金扫帚奖”,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仅仅是“娱乐搞笑” 吗?在我看来,这充分体现了电影工作者和艺术家们严肃的 “文化精神”! 向失败学习,需要勇气和智慧,这是典型的案例。
我一直在思考,在我们的工程界,是否也该发起和主办类似的评奖活动。如果有一天,在我们的桥梁工程领域,果真诞生了 “最差桥梁”、“最差桥梁设计”、“最差施工管理”等系列奖项的话,我相信中国的桥梁技术和管理必将得到“质”的飞跃。
回到 “成功与失败”的主题。在谈到如何 “总结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时,凤懋润总有一段话非常精彩。他认为,首先要“承认历史”,不能用现在的政策反对过去条件下的行为; 其次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分清事故的主因与次因 ; 再次要“不失理性”,赞成绩不过头,析失败不否全局,发展中的问题,用科学发展加以克服解决。工程师是工程实践的主体,肩负着巨大的责任与使命,首先需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或许,人生智慧中最宝贵的原始积累,正是来源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细节与成败
魔鬼就在细节中,这是西方人的谚语。中国人说,“细节决定成败”,道理都是一样的。
近年来,我国桥梁垮塌事故时有发生。从表面上看,“体质先天不足、身体后天失养、生存环境恶劣”,是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桥上汽车超载,“压断了腰”;桥下船舶偏航,“撞断了腿”;桥旁无序挖砂,“掏空了基”;桥梁安全运行的风险极大。
事实上,不断发生的 “桥梁垮塌事故” ,暴露了我国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深层次的质量和效益问题。如果仅仅从设计角度去衡量,与国外桥梁强国相比,或许我们在技术上并不落后。以苏通大桥为代表,近年来产生了一批创新的设计案例,堪称经典。 如果从施工技术及其装备来衡量,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 如果再进一步从施工组织、项目管理方面去考量,我们的差距则更大。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从安全质量意识、 风险管理理念等方面去探究,已不能用 “差距”衡量。
一大批有识之士认为,中国桥梁与世界桥梁强国的差距,或许就在细节之中。
“细节”的概念,可以理解为 “有形”与 “无形”两种形态。有形的细节,如结构物的细部构造,结构制造、加工与安装的规范化与精准度, 勘测、设计、施工的质量与准确性,规范标准、工艺文件的精细化程度等,往往是可测量的、可考核的; 无形的细节,主要体现在人的基本素质、文化理念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是精确性与混沌性的结合,往往在事后才能进行分析评判。
细节决定成败。 桥梁工程的质量,贯穿于桥梁工程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之中。凤凰提溪大桥垮塌的原因,包括勘测不准确、设计不精细、施工组织混乱、监理不力、监管缺位等,非常说明问题。
中国桥梁,要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 “强国” ,必须从细节上狠下工夫。尤其需要从细节上入手的是管理者、工程师以及广大桥梁建设者们人文素质的提升。以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辩证的逻辑思维、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指导桥梁工程实践,进而把桥梁工程做得更好。
“人定胜天”与“天人合一”
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其研究对象,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无论是 “人定胜天” ,还是 “天人合一” ,讲的都是 “人对自然的认识以及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此是一个 “哲学命题” 。
事实上,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发展和检验真理,从而实现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
人类经历了顺应自然、 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强调 “人定胜天”) ,再到尊重自然、回归自然几个阶段,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人与自然和谐、 协调与统一, 即所谓 “天人合一” 。工程师要有哲学思维,一定要遵从这个道理。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港珠澳大桥工程,体现在工程设计、生态环境保护、强化 HSE 管理等多个方面。最典型的案例是对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的保护,组织之严密,措施之得力,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天灾与人祸
“天灾”与 “人祸”的话题,说起来感觉有些沉重,涉及到功德观、价值观、是非观,以及更深层次的人性欲望。提高到哲学高度,是世界观问题,也是认识论、方法论问题。
打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网站,有一个 “重特大事故信息”栏目。几乎每月都有数起重特大事故的报道, 死亡总数最多的是交通事故,再就是强烈地震、特大火灾、瓦斯爆炸、油气泄漏爆炸、船舶碰撞、桥梁垮塌等 “不幸事件” 。
这些 “不幸事件”的发生,一部分是因为 “天灾” ,更多的往往是因为“人祸”!
对 “工程事故”深入分析后发现,绝大多数都由于 “人为因素”所导致的 “责任事故” , 主要表现为思想麻痹、心存侥幸、措施不力、投入不足等方面。有些 “豆腐渣工程” ,与个别决策层领导的贪腐、 不作为也密切相关。这些都是典型的 “人祸” 。
建设工程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工程问题。否则,社会上就不可能有“形象工程”、“政治工程”、“献礼工程”、“首长工程”和“民心工程”等提法了。试问,有些热衷于所谓 “民心工程”的父母官们,心里装的真是“老百姓”?我们看到的结果是, 有的“首长工程”竣工了,“首长”本人却“进去”了;有的 “民心工程”典礼了,“民心”却早已丧失。
太乙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
氧化与腐化
由“氧化”到“腐化”,是一个累积渐进的变化过程。运用 “量变与质变”、“外因与内因”等哲学原理,对变化的原因、变化的机理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工程中常常会遇到的某些新现象和新问题,如“安全质量问题”,再如“党风廉政问题” 。众所周知,红酒经过充分的“氧化”后,才有“味道”,酸奶就不一样了,已经过“腐化”处理, 打开后要尽快喝,时间长了就会 “变质” 。
事实上,钢结构的“腐蚀”现象,也是一个由“氧化”到“腐化”的过程。钢铁材料暴露在空气中,必然要与大气中的氧气、水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Fe2O3 、Fe3O4等锈蚀物。尤其是跨越江河湖海的桥梁钢结构,环境条件更加恶劣,“腐蚀”是造成结构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钢箱梁正交异性桥面板各类焊缝的 “疲劳与断裂”问题也不容忽视。钢结构在制造过程中,遗留在焊缝内部的裂纹、未焊透、未融合等缺陷,以及焊缝表面的咬边、凹坑、焊肉不足等缺陷,都可能成为致命的 “疲劳源” 。有些结构因为设计不合理,局部区域的应力集中,更容易产生 “疲劳损伤” 。桥梁钢结构在服役过程中,当 “疲劳损伤”达到一定程度以后, “疲劳裂纹”将迅速扩展,导致结构单元 “断裂” ,也可能造成结构整体 “失稳” 甚至 “垮塌” 。
值得注意的是, “腐蚀”与 “疲劳”常常在某结构单元同时发生, 产生 “应力腐蚀”或 “疲劳腐蚀” ,这是最危险的。
由 “氧化”到 “腐化”的这个过程或许很长, “长”到使人 “麻痹” , “长”到使人 “不以为然” 。对此,我的好朋友范文理教授曾大声疾呼 : “正交异性桥面焊缝的疲劳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
目前,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说法,“安全质量问题的背后,一定有党风廉政问题” 。这句话有点任性, 是否 “一定有” ,只有调查以后才能知道 ;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建设工程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工程问题, “安全质量”与 “党风廉政”也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党风廉政问题,其实也是一个由“氧化”到 “腐化”的过程。只是,思想上、意识形态上的 “氧化”与 “腐化” , 更加隐蔽, 危害也就更大。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发起的 “打老虎、拍苍蝇”行动,已经有 100 多名省部级高官纷纷 “落马” 。很多 “落马”官员在忏悔中提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在思想上、意识形态上,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进而腐化、堕落,一步步滑下了犯罪的深渊” 。
而对于一个建设工程来说,主要领导和管理者的 “氧化与腐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发生 “责任事故”几乎就是必然的结果。
底线与标杆
“底线与标杆”,对我们的职业行为限定了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区间和空间。无疑,这是一个哲学命题,是社会价值观的形象表述和量化体现。
先说 “底线” 。所谓 “底线” ,就是人们能够接受和容忍的最低要求的行为准则。 “底线”也称为 “红线” 、“高压线”或 “警戒线” ,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触碰不得,更不可逾越。一旦突破了 “底线” ,就会产生人们无法接受的坏结果。就像人们不敢触碰 “高压线”一样, 一旦谁触碰了 “高压线” ,轻则留下残疾,重则会当场死亡。对于从事桥梁工程的建设者来说, “一桥各方”都应该有各自的 “底线” 。如果你守不住 “底线” ,胆敢去触碰 “红线” ,轻则名誉扫地,重则身败名裂甚至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监理作为桥梁安全质量的守护者,更应该充分运用“底线思维”,坚守“底线”。那么,对于一个监理团队,对于一个职业监理工程师来说,我们应该坚守哪些“底线”呢?我觉得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仁孝廉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非观、责任心、正义感、公平心、知恩图报、知错必改;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这短短八个字,既简单,又深刻。尤其对于团队领导,强调“切实履行职责”,做到“在其岗(位),谋其职”,其实是一个很低的要求。如果我们连基本的 “岗位职责”都不能切实履行 ,那我们就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监理工程师 ,更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领导。
接下来,再说 “标杆” ,从 “港珠澳大桥精神”说起。
在港珠澳大桥这等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 ,如果仅仅局限于守住几条 “底线” ,要求实在是太低了 ,远远不能够体现出 “港珠澳大桥精神” :客观科学、求真务实、兼容并蓄、敢于突破、忍辱负重、甘愿奉献、未雨绸缪、积极进取。这简练的 32 个字,高度概括、综合体现了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 “世界观” 、 “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港珠澳大桥 “一桥各方”树立起了一面 “旗帜” 、一个 “标杆” 。
在 “港珠澳大桥精神”的引领下,“一桥各方”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的团队和个人, 成为人们学习的 “标杆” 。围绕 “打造精英监理团队”的目标,SB01 标总监办以 “树立标杆,完善自我”的高标准,要求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成为精英,甚至成为英雄。
恰逢盛世,置身于港珠澳大桥超级工程,只要付出热情、智慧和汗水,超越自我,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