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0

工程哲学断想 (下)——做“有知识、有文化、有文明、有智慧”的监理工程师

文/协会副理事长 程志虎

发布时间:2016-04-27 11:42:59

      我不是搞理论研究的,更不是哲学家,对于哲学的认识与理解,既缺乏系统性,也缺乏完整性,但基于对哲学始终秉持的浓厚兴趣,得益于母亲的启蒙和多年来受到的良好教育,特别是在桥梁工程一线担任总监的实践经历,使 我在工程哲学方面积累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与思考, 本期继续与大家分享。


个性化与标准化

“个性化与标准化”的命题,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与推敲的哲学命题。二者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对立又统一。但目前桥梁工程界对“个性化”的追求,似乎有些变味。且不说那些不顾功能性与经济性、刻意追求“最长、最高、最大、最美、最……”的桥梁结构大有蔓延之势,在施工组织、项目管理等方面,也标新立异,追求所谓“个性化”。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那些无底线不断张扬的“个性化”,无一例外、冠冕堂皇甚至理直气壮地,披上了 “创新”的外衣。这是实实在在的悲哀。“个性化”与“创新” ,并不是一对可以直接划等号的概念。

现代桥梁工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理念,其中 “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与 “个性化”理念,既对立又统一,需要人们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准确的把握。

出于一个总监的职业敏感,我认为应该理智地对待 “个性化创新”。郑皆连院士在《桥梁技术创新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曾经说过:“桥梁技术创新是手段不是目的;追求新奇、怪异决不是技术创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也是技术创新!”这些观点,我非常赞同。


理论与实际

从骆驼与兔子开始探讨这个命题。

骆驼要牵着走,把握好前进的方向。骆驼虽然不能奔跑,但只要目标明确,依仗它稳健的步履、足够的储存,一定能够到达目的地。兔子要赶着跑,控制好变化的节奏。兔子身材娇小、行动敏捷,利用它的速度和灵活,就算一条路没走通,转一个身继续前进,照样能够成功。

对于骆驼与兔子的比较、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一个重要的管理学原理:最适合自己的管理,是最好的管理。上升到哲学高度,就是“实事求是”,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论是对于企业的管理,还是对于工程项目的管理,都要遵循这个原理。而这句话的关键词,就是“适合”二字。一个医生给人看病,需要“望、闻、问、切”,找到病因以后,才能“对症下药”。管理也是一样,首先需要对所管理的主体对象、体系与环境等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找到最适合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对于港珠澳大桥这样一个复杂的超级工程,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项目管理? 是照搬照抄国外的项目管理模式?还是立足于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 “最适合自己”的管理体系呢?

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涉及到的咨询单位、设计单位、承包商、分包商、监理单位、试验检测、第三方监督单位等,有近百家之多,如何确保各参建单位的人员和活动,围绕工程总目标,配合默契、步调一致开展工作并得到有效控制,始终是一个难题。对此,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助理、工程管理专家张劲文博士,创造性地提出一整套全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为港珠澳大桥工程的项目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港珠澳大桥的QHSE体系,以人为本,以安全质量为核心,规范化、精细化是它的最大特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张劲文博士进一步提出“按合同办事(不是按‘官意志’办事)、按程序办事(不是按照‘灵活性’办事)、按标准办事(不是按照‘潜规则’办事)”的思想,要求一桥各方“强化履约意识、底线意识,建立以合同履约为基础的伙伴与合作关系”、“以人的素质、和谐团队,确保工程的安全质量”,都非常地有针对性,既切合实际,又行之有效。

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港珠澳大桥为类似超级工程的管理积累了可借鉴的经验。


交叉与融合

在学术界,“交叉学科”指不同学科相互交叉所形成的新学科。事实上,监理就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专业技术、管理技术和协调艺术的交叉。

现代桥梁工程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工厂化、大型化、装配化和标准化”。港珠澳大桥工程作为现代桥梁工程的一个典范,40余万吨钢箱梁、大批量钢混组合梁、6.7公里的沉管隧道、20余公里的非通航孔桥的墩身,甚至部分承台,都是通过“工厂化”制作、最后借助大型水上起重设备进行吊装,实现了快速施工。

需要指出的是,港珠澳大桥工程“工厂化、大型化、装配化、标准化”快速施工理念,离不开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手段的交叉与融合,以及跨行业、跨领域的成功运用。这种交叉与融合,极大地推动了桥梁行业的技术进步,使“四化”成为可能。以中铁山桥集团为例,U 形肋坡口数控成型技术、U形肋自动组装定位技术、反变形多头机器人智能焊接技术、电弧跟踪技术、焊接数据信息化系统、长线法拼装技术、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以及自动化、智能化焊接设备、2000 吨级大型起重设备、超长钢箱梁拼装胎架等成套技术装备的开发与运用,促使中国桥梁钢结构制造行业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尽管在汽车制造、船舶与海洋工程制造领域,智能机器人焊接技术、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和新工艺,已经取得了广泛应用,但在桥梁钢结构制造领域,它们都还是新生事物。将这些技术用到桥梁工程中来,当然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交叉与融合”,需要进行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创新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港珠澳大桥工程对于中国桥梁制造技术的升级换代,作出了特殊贡献。


风险与责任

桥梁工程属于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大、工程周期长、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工程的安全质量备受世人瞩目。作为桥梁工程风险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监理的职责维系着万千人的平安, 责任重大。作为一个总监,既要有居安思危的警惕,又要有甄别风险的能力,更要有勇于担当的品格。

说到这里,我要提请大家关注两个关键词:风险和责任。“风险”与“责任”的辩证关系,是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对立统一。对监理检测来说,更应该对“风险”与“责任”有更深入的认识与把握。

近年来,一门新兴的技术——风险管理技术应运而生。所谓风险管理,其核心在于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和相关制度,对风险进行有效地监测、识别、分析、评估和管理,进而有效地规避风险、保障安全,尽可能降低风险损失。

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工程监理检测的使命与责任,与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监理检测的业务属性是风险管理。对监理检测而言,最大的风险莫过于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安全质量,永远是监理检测的核心工作内容。但在当今法制尚不健全、制度尚不完善、正处于建设高峰的中国社会,工程监理被赋予了太多的责任和使命。然而,对进度和投资,监理能够管理的力度是很小的,不过是履行程序而已,但监理对于“安全质量”的控制,却是实实在在的。如果监理真的把“安全质量”确保了,业主也该放心了 。

接下来我想重点阐述的,是监理检测的文化内涵,即所谓的“放心文化”。先透露一个数字,由我担任总监的港珠澳大桥SB01 标,监理费5000多万元。有人会问,花5000万元把我程博士的监理团队请来,业主究竟要买什么?答案很简单,业主花重金想要买的,就两个字:“放心”!

放心文化的内涵在于“信任”二字。作为总监,必须始终坚持并做到:“围绕一个核心、抓住六个重点、处理好十大关系”。如果三句话全都做到了,业主也就真的放心了 。

围绕“一个核心”,就是始终坚持以“安全质量”作为监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安全”和“质量”,就好比是高速公路两侧的护栏,你的车可以跑120km/h,也可以跑110km/h,就是不能触碰两个护栏。这是监理的底线,也是红线,必须充分保证。

“六个重点”,分别是“针对性策划”、“程序化管理”、 “精细化操作”,以及“人性化协调”、“职业化作风”和“社会化合作”。限于篇幅,只说一头一尾两个重点。先说 “针对性策划”,每个项目都不一样,每座大桥也各不相同,都有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你必须针对每一个项目的特点、难点和重点,从人员组织、技术手段、管理制度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再说“社会化合作”,当今社会项目越做越大,分工却越来越细,任何一个单位不可能拥有那么多的资源,必须通过社会化合作的途径,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整合资源,为项目服务。


罪人与恶人

工程监理所扮演的角色、所肩负的使命,决定了工程总监在遇到诸如重大安全质量问题、重大的工程变更、计量支付和索赔事务时,必须有明确的态度和立场。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你可能成为 “恶人”,也可能成为 “罪人”。或许,这与能力有一定关系,但更关键的,在于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

一个合格的总监,首先是一个有思想、有理想、有智慧的人。既要有居安思危的警惕,又要有甄别风险的能力,更要有勇于担当的品格。要把我们对于工程风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一点一滴融入到日常的监理工作中去,以确保工程的安全质量。

一个合格的总监,必须是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职业操守和良知的人,要经得起各种诱惑和考验。所谓“大爱无疆,义薄云天”,这里的“义”,不是桃园三结义的江湖义气,而是道义、仁义、信义,是对国家、对社会、对工程的责任。作为工程总监,即便成为得罪人的“恶人”,也不能成为留下永世骂名的“罪人”。

一个合格的总监,还应该是一个有热情、有感召力的人,一个敢于攻坚克难、创造奇迹的人。目前我们所从事的港珠澳大桥超级工程,面临一系列世界级难题,所遭遇到的困难也是前所未有的,更需要我们以必胜的信念,过硬的措施,用创造性的劳动和汗水,攻坚克难、创造奇迹。

近十年来,在世界桥梁大会、中国桥梁高层论坛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中,本人在主题演讲中积极创导和弘扬 “安全质量文化”,号召所从事监理检测的专业人员,必须“牢记职责、不辱使命,宁做恶人、不做罪人”,引起了强烈反响。

若干年以后,当我步履艰难、在孙子的搀扶下再次来到港珠澳大桥,回想起当年担任总监的情景和誓言,或许我丝毫也不会感到轻松。港珠澳大桥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20年,我今年已经50出头,即便寿命再长,也活不到170岁,这意味着我将终身承担着相应的质量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牢记职责、不辱使命,宁做恶人、不做罪人”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分轻重缓急,抓主要矛盾

这个断想所涉及的哲学命题是“方法论”问题。换句话说,在研究问题、处理事情的方法论上,一定要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 解决核心问题。这对于一个工程总监来说, 尤为重要。

事实上,一个真正优秀的总监,必须要具备过硬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要对整个工程项目有完整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明确工程的重点、难点,突出核心关注和控制要点,将风险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以及风险分析、风险控制技术,运用到监理检测项目之中,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监测、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安全保障、质量保证、环境保护等机制和制度,及时、妥善地处理好工程中发生的安全质量问题、变更索赔和各类争议,确保工程的安全质量。

在港珠澳大桥钢箱梁制造工程中,总监的核心关注包括以下十六个方面: 对标准规范的关注、对设计的关注、对制造厂家的期待、原材料的控制、单元件的制作与运输、梁段制造、预拼装的控制、工厂焊接的控制、无损检测的控制、涂装与防腐、钢箱梁的海上运输与吊装、工地焊接与无损检测、施工管理与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专业分包、农民工问题以及台风(恶劣气候)影响,这里不再细说。总监是监理团队的灵魂,必须要总揽全局,发挥核心作用。尤其是在项目发现重大安全质量问题或隐患、遭遇突发重大事件以及涉及重大索赔、变更等问题时,总监必须有足够能力迅速把握和控制住局面,要经得起考验、担得起责任,客观、公正、及时、高效地对事件进行妥善处理。

面面俱到、婆婆妈妈的总监,不是好总监。 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十分有限的,“分轻重缓急,抓主要矛盾”,就是要将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以处理工作中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一个总监的成功秘诀。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原则性与灵活性

做事要讲“原则”,“原则”就是“规矩”,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做事还要讲“灵活”,“灵活”是方法,缺少了“灵活”,很难将原则真正地落到实处。对于“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认识与把握,既是“认识论”问题,也是“方法论”问题。

对工程监理来说,“原则性”主要体现在工程施工必须按照满足“工程设计、技术标准、建设程序和管理制度”的要求,强调 “照章行事”;“灵活性”则表现为“实事求是”,注重方法上的“变通”,以解决工程中层出不穷的复杂问题。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协调统一,是监理工程师重要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管理方法。

作为一个工程总监,我笃信教条,但我反对教条主义 ;我崇尚经验,但我反对经验主义 ;我讲究形式,但我反对形式主义。所体现出的,正是原则性与灵活性对立统一的思想。

所谓“教条”,按照宗教的解释,是“不容许批评怀疑的信条”,通常是指那些可以写进规范标准甚至教科书中的条文,当然是成熟的知识和理念。如果你不分析事物的变化、发展,不研究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只是生搬硬套现成的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那就成了“教条主义” 。

“经验”是实践的积累,是宝贵的财富,通常也带有个人的局限性,如果我们只凭自身的经验去处理问题,就容易掉进“经验主义”的陷阱。

唯物辩证法认为,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对于工程项目而言,内容当然重要,形式也很重要。就像船级社这身白色连衣工作服,有人说夏天这种工作服太热了,能不能脱掉?事实上,穿什么样的工作服,也只是一种形式,但船级社这身白色连衣工作服已经穿了250多年了,是船级社的特定符号,被赋予了更多内涵,当然不能轻易改变。

“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说起来很简单,问题是,如何才能把握好二者关系,拿捏住“度”的分寸?关键在于对待什么样的事情,所谓“大事讲原则,小事讲灵活”。涉及监理“底线”与 “红线”的事情,连“触碰”都不行,更谈不上“变通”了。涉及安全质量问题、工程变更、计量支付以及工程索赔等重大问题,也必须恪守“原则立场” 。

相对而言,做事讲规矩,做人讲原则,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监理真正的难点,恰恰就在于对“灵活性”的把握。“灵活性”所蕴含的“变通”,是方法,是技巧,也是原则。离开“原则性”的“灵活性”,叫做“随意性”,甚至是“胡来”。因此可以说,“灵活性”是更高境界的“原则性”。


只有更专业,才能更卓越

“只有更专业,才能更卓越”,是我 2011年8月在《港珠澳大桥钢箱梁制造工程监理策划意见书》中提出的一句宣传口号。出人意料的是,这句话竟然成为业界广为流传的时髦用语。对此,不妨针对工程监理的专业特征,再做一番新的断想。上升到工程哲学的高度,研究工程监理的本质与特征,首先就涉及到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关系,是工程思维、工程方法论的重要课题。

有人问,工程监理到底算不算是一门技术?或者说它是一个学科?我在多场学术报告中做过论述,工程监理集专业技术、管理技术与协调沟通艺术于一身,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技术,是交叉学科。南京长江二桥的总监,以及润扬大桥的总监代表,均由赫赫有名的桥梁专家陈新院士出任,是很典型的案例。

事实上,监理也需要院士,监理也需要博士,监理行列更需要一大批精通专业、善于管理的高层次技术人员。监理的“三控两管一协调”职能以及在施工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无一不是一种高智力、高技术的复杂劳动,凝聚着监理工程师的智慧、 热情和汗水。只有更专业,才能更卓越。如果没有专业技术做为坚强后盾,监理将寸步难行。

当我经历数十个特大型桥梁工程项目的磨练,再次回到妈妈身边的时候,妈妈对我说:“有知识、有文化,还要有文明、有智慧”。妈妈这句话的哲学境界,或许我这辈子也难以达到。不过,我一定会更加努力,用哲学思想武装自己,把我们对哲学原理的深刻理解,一点一滴地融合到所从事的工程实践中去,做一个 “有知识、有文化、有文明、有智慧”的职业监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