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炎:再喝一瓢长江水
发布时间:2016-03-16 10:19:35
李金炎,毕业于长沙理工学院,港口与航道专业,1997年开始从事水运监理工作,曾参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二期工程等多个国家重点大型项目。现任广州南华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任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白茆沙标段施工监理项目总监代表。
平静的江面上,小艇匀速行驶着。
一个小时后,到达长江下游白茆沙段半圆体水上安装现场。登上导堤,总监代表李金炎随即向施工人员了解进度,并慢步行走检查施工质量。
江水在脚下轻缓地流淌着,偶尔拍打起几朵浪花。
“表面观感质量良好,但存在问题瑕疵。”过程中,李金炎数次停下脚步,用相机拍下了几个出现缺陷和误差的地方,督促施工方要及时整改修复。
回到指挥船上,在一番工作布置过后,李金炎泡了一壶茶。茶叶在水中翻滚的同时,脑海里回忆着的,是一个个发生在长江流域上的故事片段。
长江,我们来了!
1997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下文简称“长江口治理工程”)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该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最大的水运建设工程,采用整治与疏浚结合方案。
“争取该项目,对南华公司来说意义重大,不仅能让精英骨干一展身手,也能为公司进军上海水运监理市场开好头。”据李金炎回忆,当时国内水运监理行业发展还不到10年,南华公司虽然在华南已具有一定影响力,但在华东一带仍未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然而,凭借成熟的监理管理模式、充足的精英人才储备,以及在1996年主编完成交通部委托的《港口工程施工合同招标文件范本》、《港口工程施工合同范本》的难得履历,1998年,南华公司成功中标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整治建筑物工程Sw标段监理项目。
该项目技术含量高,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多,如全面应用GPS-RTK测量定位技术、无验潮水下地形测量系统、采用软体排护底结构、半圆型沉箱堤身结构、空心方块斜坡堤结构等等,对施工和监理都是个巨大的挑战。
面对如此典型重大项目,南华公司领导层亲自抓好项目监理部的组建,经过多次开会研究,任命时任总工程师陈荣华为总监、时任副总工程师马学仲、汤伟代为副总监,并合理配备了一批优秀的监理工程师,大学毕业不久的李金炎,在得知有幸成为了其中之一,心情十分激动。
项目启动后,南华监理部各项工作随即迅速有序地开展,团队每位成员皆激情饱满,全心投入,很快就适应了新的作业环境。作为一家来自广东的监理企业,南华公司“急业主之所急、急工程之所急”的服务理念在整个项目部中不胫而走,仿佛给工程建设带来了一股改革前沿的春风,让业主、质监站和兄弟单位耳目一新。
目睹着公司精英前辈们一步一脚印开天辟地、建立信誉,年轻的李金炎深被他们身上那股敢于攀登、勇闯难关的优秀精神特质所感染着,于是开始不断自我学习,积累各种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以强化自身。
“记忆里特别深刻的是,在项目的第一届立功竞赛活动中,咱们南华监理部就获得了优胜奖。”李金炎边说边在电脑上找出了一张奖状的扫描照片。
在当时,长江口治理工程汇集了国内众多优秀的设计、科研、施工和监理企业,此平台的立功竞赛活动,其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南华人通过浑身解数,拿出最大的热情和能力投入到监理工作中去,迎接挑战,最终先夺头筹。这份殊荣很好地印证了南华公司口碑和形象在当地市场的初步建立。
“广东监理很不错!”
不仅态度、作风深得合作单位认可,南华人在管理模式、技术支持等方面也表现出较高水平,对工程顺利推进起到重要作用。
长江口工程技术含量高,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多,如全面、广泛应用GPS-RTK测量定位技术、无验潮水下地形测量系统,采用软体排护底结构、半圆型沉箱堤身结构、空心方块斜坡堤结构、防止地基土在波浪作用下软化的加固措施,采取橡胶板增加重力式结构的抗滑力,使用大型专用施工作业船(座底式沉箱安装船、座底式抛石整平船、排水板打设船、软体排铺设船等),涉及水下砂被铺设、打设排水板、软体排铺设、水下构件安装、大型半圆形沉箱安装、空心方块、堤坝合拢口施工等等,如何做好工程质量给监理提出了巨大挑战。
李金炎主动研究,结合理论知识,提出了多种宝贵建议和意见
动态管理对于航道整治工程尤为重要,南华监理部坚持以稳定河势为中心,以确保稳定地获得航道水深为目标,在建设单位的统一协调下,建立了动态管理模式,做到时刻关注整体河势和整治建筑物推进及航槽疏浚过程中河床的局部变形,关注局部流场和航槽淤积强度变化,曾适时地提出了设计变更的建议,调整施工方案和施工计划,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整治目标水深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在技术支撑上,针对工程采用软体排护底、抛石基床、半圆形沉箱等结构的特点,南华监理部有关人员通过对设计图纸反复深入的计算研读,结合多年的结构设计经验,在与结构设计单位进行了充分沟通后,向建设单位提出了“加高半圆体,减少基床抛石量”的优化建议,并很快得到建设和设计单位的支持确认。
“建议方案为标段减少抛填块石约30万方,节约工程费用3000多万元,南华公司因此得到30万元的奖励并受到通报表扬。该方案在其他标段中推广后,共为长江口治理一期工程节省建设费用9000多万元。”从李金炎口中道出来的这几个数字,着实令人折服。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业内尚无对见证取样和平行检测作出具体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南华监理部率先制定了监理见证取样和平行检测方案,同时委托第三方进行10%平行检测,从而促使工程质量稳定提升。
该方案的实践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促成了建设单位在长江口治理二期工程中专门建立了“中心试验室”,并在全项目中落实。其次,在后来《水运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当中“对承包人自行检测的材料和混凝土试件,监理机构应按承包人检测数量的10%进行平行检测”的条款,就是在该方案实践的基础上而制定的。
“没想到从广东来的监理企业还有这么好的技术”、“没想到服务这么好”、“没想到管理这么好”,这些是李金炎参加长江口治理工程监理工作过程中听到施工单位、兄弟单位提到南华时发出最多的感慨。
随着工程实施的深入推进,南华人凭着高质高效的工作表现,进一步为公司建立起“服务优质、管理规范、技术一流”的良好形象和口碑,为公司后来顺利承接上海外高桥三期水工码头工程、上海洋山深水港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老地方,新台阶
长江口治理一期工程象征着南华公司的一次新跨越,而对于李金炎本人来说,则是一个难得的成长机遇。经历过如此高标准、严要求的大项目,李金炎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都得到了质的提升,加上自己刻苦的钻研、深入的学习、勇敢的尝试,李金炎很快就掌握了项目管理要领,从而能够独当一面。
2002年,在长江口治理二期工程中,李金炎担任起监理部副总监职责,并凭借工作上、技术上的细密,获得了各方的认可和赞赏,被授予2002年度长江口治理二期工程“优秀组织者”、交通运输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功臣”等荣誉称号。
从2005年开始,李金炎被调到公司机关负责经营工作,一直致力于市场开发与维护,如今任职总经理助理。
2012年8月27日,一张中标通知书,再次让李金炎与长江结缘:由广州南华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和中交水规院京华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中标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白茆沙标段施工监理项目(下文简称“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工程”)。
由于南华公司里具有类似项目经验的资深工程师已有了其他工作安排,公司决定派出李金炎兼任该标段项目的总监代表一职。
十年恍如一梦,梦醒已非少年。
“几个熟悉的单位,十多年前合作过,现在又再次合作了;很多曾经认识的小伙子,现在基本上都晋升当主管了……”再次回到老地方,见到老朋友,李金炎感慨良多。
不过,最能让李金炎感受到时代变迁的,在于项目的管理规范和技术要求都上升了几个台阶,“比起以前长江口治理工程,如今的管理采取多管齐下,更加严格严谨了。”
据李金炎介绍,项目指挥部设有工程处、监理处、办公室和财务审计处,分别对监理工作日常事务、监理工作开展和试验检测情况、监理档案资料(精品档案)、计量支付等进行跟踪管理。现场还有第三方审计和第三方检测单位,分别对监理计量支付进行审计,对监理试验检测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管理。另外,质监站也在项目办公现场专门成立了“长航质监站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工程现场办事处”,以全程参与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督。
“交通运输部工程质量监督局还会每半年对本项目进行一次质量安全督查;国家发改委每年会对工程建设行为进行一次稽查……”在李金炎的话语阐述中,隐隐透露着一种坚定和信心,“所有的这些举措,为的是确保把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平安工程和廉洁工程,以及交通运输部优质工程并争创国家优质工程。”
复制,超越
“压力摆在眼前,只有积极突破前进才是最好的化解方式”,这是李金炎与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们心中的默契共识。的确,在一年前项目启动之初,压力即随之而来。
“去年8月20日投标,到27日确定中标后,项目部马上通知监理单位必须在28日前安排一定数量的人员进场。”面对紧迫的时间,李金炎雷厉风行,一边联系联合单位进行相关的合同谈判,一边组织人员调派。
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很快产生:办公和住宿场所仍未落实好。李金炎果断采取租用的方式作为过渡,同时与相关负责部门沟通,积极跟进办公场地建设进度。在后续人员的补充中,尽管存在南北生活习惯的差异,李金炎总是能一一协调解决好,使安全交底、岗前培训得以顺利落实。
在工程建设的高峰期,监理部人员数量曾一度达到45人,李金炎以清晰的思路,协助总监合理做好岗位职责分配,使整个队伍凝聚一心,奋力苦干。针对监理点多、面广,监理人员分散的特点,李金炎还在公司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生产、安全、技术、质量等完善的内部监理管理制度,以保证监理工作有条不紊。
就这样,从无到有,从零散到规整,李金炎与监理部齐心合力做到这一切,而时间仅用了不到一个月,其出色的组织和适应能力,于此可见一斑。
也难怪,从十多年前开始,李金炎已经习惯了压力和挑战。十多年前,就在这长江水的滋养和洗礼中,李金炎已练就出难能可贵的处事方式:不惧怕困难,不埋怨环境,遇到事情先从自身方面寻求突破,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最终得出化解之道。
离开指挥船,我们登上小艇驶往陆上。江面依然平静,只是风更大了。
看着船头上的李金炎,眼神里仿佛还蕴含着千言万语,有如那长江水一般滔滔不绝。
当然,这里曾经是李金炎突破成长、磨练毅力的地方。如今,这里还将是李金炎必须再一次付出加倍的心血和努力,从而证明公司品牌实力已然更强更大的平台。
此情此景,不得不让笔者心中构想出一个个画面:如今的他,或许将要复制当年那些优秀前辈们的干劲和风采,成就同样的佳绩;而“闯荡四海,天下为家”的企业精神,也或将在此默默地传授延续……
再喝一瓢长江水,复制辉煌,超越自我。